4 位独立出版业内人谈国内独立书店的发展前景,并推介心水书籍
Jetlag Books
优秀的纸质书籍承载着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它能深入呈现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影响,赋予无数设计师、品牌创始人、文化爱好者更多创作灵感,这是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所不能及的。
过去的大半年的动荡、喧嚣和混乱,让本不太景气的出版业更陷困境,即便是历史悠久的大型连锁书店也逃不过闭店危机。然而我们还是能在独立书店里找到平静的避风港,它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Jetlag Books
独立书店规模比较小,在经营上和其他方面往往会遇到不少问题。但其通过别具一格的店铺设计、丰富而猎奇的书籍种类以及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为新思想敞开大门。以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来提高顾客的直接体验,在城市中发光发热。独立书店的货架常被挤得满满当当,人们可能会花上几个小时去探索、思考、激发创意。
此番,我们采访了 4 位来自国内独立书店和独立出版单位的人士。他们为时尚、潮流、设计爱好者们推荐了一些能在独立书店里买到书籍,畅谈了国内独立书店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以及介绍了他们心中优秀的独立书店。
< 左滑查看更多
01/ 独立书店和艺术书展如何选择书籍?
与竞争对手相比,独立书店的库存管理更注重为顾客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体验,其真正乐趣在于把对的书和对的人搭配在一起。在书籍的选择上,每个独立书店都有其特别的选书和经营方式。独立书店经营者们和书展发起人一般从这些角度进行书籍的筛选:
1.极具个性化的审美
postpost
Xiao:仅以我们来讲:一是不需要考虑卖最新的书,最全的书,最好卖的书;二是用个人化的审美偏好支撑起一个滋养公共讨论的小型文本拱廊(它的基本结构如星座一般):售卖和阅读不能成为书籍的终点,基于其上的讨论、批判、挪用构成了进入流通领域的书籍的第二阶段生命。
2.把独立书店当做买手店经营
Jetlag Books
李冠儒:与连锁店相比我们更像买手店,依靠主理人的视野、品类和观点选书。我们的创始团队包括杂志编辑、设计师,这样的创立背景决定了书店的书籍取向。我们基本上是各个渠道接触到的喜欢的刊物都会进。店里最畅销的除了生活方式杂志外是图文结合的美学、灵感和旅游类的科普书籍。
3.艺术类书籍让艺术表达更民主化
@abcartbookfair
art book in China:艺术家书籍作为一种独特的以书本印刷物为媒介的创作在无纸化阅读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书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创作方式,可以让艺术表达更加民主化。这都是持续驱动 abC 在中国不断推广艺术家书与自出版文化的理由。
4.邀请专业人士筛选
群岛 Books
小吴:在日本有很多专门的选书师为书店筛选、策划书单。群岛 BOOKS 亦是通过各家机构、各个专业人士以他们独到的视角筛选出值得被大家看到、读到的好书。这些选书人不需要有什么专业的头衔、耀眼的光环,只要他们所推选书籍有价值和意义,群岛 BOOKS 都愿意把它们吸纳进「书目群岛」,无论畅销与否,让顾客有机会去发现、偶遇它们。
群岛 Books
小吴:比如, 「我们的城市」这次展览就邀请了十家参展机构、十个参展人来推举一些书单,希望能以不同的角度和面向编织起有关城市问题的学术框架。每家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或兴趣偏好自由选择参展书籍,通过这些书反映这个时代我们的城市的多面性,同时也体现每家机构的关注方向、观点与态度,这也与「群岛」的理念不谋而合。很有意思的是,许多观展人是冲着某一个参展机构或参展人过来,却认识、喜欢上了其他机构的书,「在群岛漫游中发现了许多未知的、新鲜的、可爱的岛」,这也是我们一直希望带给大家的奇妙体验吧。
02/ 为了建立文化社区,独立书店做了些什么?
独立书店重新定义了自己在的角色,拥有一群稳定的拥戴者,形成了独自的文化社区。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买书之地,它们还提供读书活动、展览、讲座和其他活动,成为志同道合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交流想法的地方。
1.尽量降低书价、搜罗新书、举办活动和贩售咖啡
postpost
Xiao:我们会尽可能把书的价格降低、尽可能的多进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书、尽可能的多卖咖啡不让实体空间倒闭、尽可能的多做各种活动。
过去的两个月我们举办了一些活动:博物类的反转底片放映会,放映时长约为三小时。当代艺术类的活动有八仙下海展览——由八位艺术家带来的群展,试图将商业空间与美术馆空间的界限模糊,制造一个刺破幻象的幻想空间。
如果书店能一直良好运营下去(经济上),邻居们就会觉得这个时代竟然也有人看书,从而觉得他们也应该看看书是不是真的好看,从而带动他们的儿孙都来看看,从而让西城区羊肉胡同附近的居民养成偶尔来书店的习惯。
2.举办小型展览
Jetlag Books
李冠儒:我们定期会举办小型展览,秋季就会有一场关于诗歌的展览,以展和周边产品的方式输出我们的观点。
通过举办这些阅读及文化相关的展览来提高文化社区影响力,每个主题展会建立为独立的 IP,场所不限于我们店内,像 9 月份的展也会借助大型时尚地产的场所,覆盖更多人群;同步的与优质品牌联名推出周边。
3.与附近的居民熟悉起来、建立联系
群岛 BOOKS @方舟
小吴:我们的室内设计其实并没有追求所谓的「网红」风格,书店所在的建筑就很有表现力,折叠坡屋顶和三角窗引入了柔和的光线,空间本身是纯粹而有力的。书店本身就是处于一个社区向的街边公园,并不是在市中心或商业综合体内,所以我们也希望一边可以将专业的内容科普给大众,一边可以从背景多元的社区、社群中汲取养分,无论是 「附近」的社区,还是建筑城市领域的专业文化社区。可能这个社区也不是我们「建立」的,而是大家共创的。
许多居民一开始都会好奇地推开门,问一句:「这里是书店么?多久开的?」白天会有老人进来歇凉翻书,有顾客买了书后带书来店里看,晚上在公园玩的小孩已经把书店当做一个秘密基地……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将利用附近公园的场地,以书、建筑、城市、设计为主题,组织定期的市集、户外活动。
4.发展新媒体版块,通过新媒介输出专业内容
群岛 BOOKS
小吴:我们工作室有新媒体版块,除了文字内容推送,还有线上直播、播客、短视频等多种媒介的专业内容。近几个月里,我们组织了多场建筑与城市领域话题的线上直播讨论,也引发了一些行业里的深度讨论。与书店同名的书评栏目——「群岛 BOOKS」,会邀请专业嘉宾就某一本书或者某个主题的书做深度讨论。我们也在微信也建立了群岛BOOKS书友群,分享我们的一些活动与书单。另外,书店会持续策划一些建筑、城市及泛设计领域的展览,免费开放给公众,每场展览也会有配合的线下活动。
03/ 在中国创办独立书店和艺术书展的挑战和前景
postpost
在线渠道的印刷品管控越来越严格,所以大家还是来实体店看吧。
Xiao:在中国创办独立书店面临的挑战一是需要更多有好奇心的人,二是需要坦然面对那些网红。他们随机打开一本书就开始让朋友拍照 ta 看书的样子,这时候你要怎么处理?骂吗?劝吗?
相比较以前,现在独立书店的经营方式不可避免的更倚重在线渠道,但在线渠道的印刷品管控越来越严格,所以大家还是来实体店看吧。
Jetlag Books
现阶段我们需要突破的是,如何在跨行业协作中形成创新,又要确保运营效率。
李冠儒:我们是疫情期间开业的,这个挑战是所有人共同需要面对的,我们没有觉得自己遇到了「特殊的挑战」。我们书店的室内设计是由德国 B+C 建筑工作室完成的,VI 方面则是我来完成。现阶段我们需要突破的是,作为一个全部成员都不是零售领域出身的团队,我们应该如何在跨行业协作中形成创新,又要确保运营效率。
现在独立书店的经营方式更精巧,更多元。有些媒体把我们定义成了奢侈品书店,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定位,但是可以看出外界对「好的出版物」的发展方向的看法。
@abcartbookfair
从市场角度看,独立出版机构的确比以往都更加活跃了。
art book in China:与五年前我们从「无粮的土地」开始做第一个艺术书展相比,今天本土的创作环境已经开始出现了新的可能性与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个体创作者浮出水面,观众开始逐渐形成艺术消费的习惯。我们逐步开始解决机构运营可持续的问题。而今年面对的最大挑战则是需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去弥补海外展方无法到场参展的缺憾,为了让观众看到全球范围内优秀的艺术家书,团队的成员们分别和不同的展方联系寄书、翻译并编辑书籍介绍,最终在书展中呈现「全世界的书,联合起来」的特别展。
如今能注意到不论是本土创作者或是像我们一样的机构运营者,大家都从散兵游勇的状态慢慢稳定下来,不少松散的组织成为稳定的工作室,线上商店开出了线下实体空间,二三线城市的独立书店开始越来越多涌现出来。从市场角度看,独立出版机构的确比以往都更加活跃了。
群岛 Books
如果一家书店能够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主动发起一些新项目、活动,也是有机会存活、甚至盈利的。
小吴:其实我进入书店行业也不久,但是会看到各家独立书店都在努力地让大家看到自己。首先是要明确自己的特色,并推广出去,以及找到商业化和书店个性的平衡点。一家新开的独立书店,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也没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很难负担租金、运营成本生存下来。
我能够感受到大家都在努力挖掘自己的特色,拓展自己的业务。如果一家书店能够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一直热情而主动地发起一些新项目、活动,即使卖书不盈利,也是有机会存活、甚至盈利的。
04/ 时尚、潮流文化爱好者能在独立书店找到哪些好书?
推荐人:
Xiao
Amazon
我会推荐文字偏多的图像分析书籍,因为只读图很容易陷入内嵌于制图范式的(隐性资本运作/意识形态诱导/主体认知)圈套之中。
比如这本《Fashion Value—Undressing Ornament》(《时装价值—当其卸下装饰》)揭去了服装工业的神话外衣,通过暴露品牌营销策略、故事编造逻辑,向我们展示了一整套符号运作机制——并没有直接提及但是依然让人联想到,消费者是如何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向 logo 流口水这件事。
Etudes Books: N° 17
postpost
《Etudes Books》 的 N° 系列专注当代摄影,不过以不同文化背景下年轻摄影师的作品为主。再配上 Etudes 的专属蓝色,与服装部分的设计也相辅相成,整个工作室「法式青年文化」的形象真的够立体!
虽然每本出版物的印刷量只有 500 本,但是很妙地是全球各地对 Etudes 书籍内容了解的人还真不少,在 postpost 也遇到了不少 N° 系列的忠实读者,高兴!
推荐人:
李冠儒
Jetlag Books
因为我们以杂志为主,所以更希望推荐和男性时尚相关的杂志。日本的《Popeye》杂志,应该耳熟能详了,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潮流杂志,它最早提出了 City Boy 的概念,把时装和男孩的日常生活展现得丰富多彩。
HERO
L’Uomo Vogue
Amazon
欧美杂志中的《HERO》 和 《L’Uomo Vogue》 也很推荐,前者图片充满扑面而来的少年荷尔蒙气息,后者则代表了欧洲出版业重启高级男装融合当下潮流趋势的决心。
Magazine B
Magazine B
magazine B 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品牌的韩国月刊杂志,每期报道一个品牌。在品牌爆发的当下,杂志努力发掘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品牌,从其审美体系、价值观、商业价值和实用性四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品牌的平衡之道。
作为一本印刷媒体,magazine B 不会接受任何来自当期品牌的财务支持,以此来保证绝对的客观,维护杂志内容的真实价值。因此不论是对于负责品牌市场推广的人士,还是想要创立个人品牌的读者,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高质量出版物。
推荐人:
art book in China
Press&Fold
阿姆斯特丹 Warehouse 出版的杂志《Press&Fold》,这本杂志从「时尚批评」这个角度出发,探索参与时尚的另类途径和模式,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视角。
Warehouse 的许多出版物集合了与艺术家合作的工作坊项目,邀请更多人参与到对话当中,围绕时尚产生不同的想法,让时尚超越商品这个概念。
Untitled Folder
Untitled Folder
来自上海的《Untitled Folder》是一本中英双语杂志,关注 「东亚酷儿」与「男子气概」的议题。在时装、艺术与文化领域中多元真相,探索自我认知的边界,试图寻找一种更友善的语境。
推荐人:
小吴
Amazon
《一点儿北京》是当代北京最细致优美的城市绘本,全书包含三本主题分册和一本建筑读本。作者用电脑软件绘制了北京最有趣时髦的三个地方: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全景式的轴测图将复杂的城市空间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它们是三维的地图,如同迷宫。本套书既可以作为优美的绘本来欣赏,也可作为另类的旅行指南来使用。作者在书中描绘的 30 多个地方正是当下北京年轻人常去休闲娱乐的场所。吃饭购物,观展看剧,内容丰富,景点集中。作者用「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年体验,为读者开列了一份北京最文艺的、小资的、时尚的、地道的微旅行清单。
Sorry For Damage Done
carel fransen
这是我们的城市展览时假杂志为我们推荐的一本照片集。照片原本是荷兰埃因霍温的清洁公司为了留下工作记录而拍摄的,偶然被两位艺术家发现,并整理出版。从 2007 到 2013 年,这些清洁公司受委托清洁未获许可的涂鸦和贴纸,每次清洁前后会拍摄两张对照照片,在数据库里留下了 50,000 张图像。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将一系列行政指令下的「市容整治」过程真实直观地呈现出来,两张对比照片还贴心地标注了拍摄时间。当这些过程如此密集地呈现在眼前,有的「整治」甚至显得不那么「美观」、「正当」时,也许会引发人们的思考破坏市容和涂鸦等亚文化艺术的边界。如何评判涂鸦是否破坏了市容?这本记录埃因霍温涂鸦和贴纸文化的清单在记录城市亚文化痕迹的同时,也把人们引向了这片模糊地带。
另一种设计:长冈贤明的工作
Amazon
这本书是日本二手商店 D&DEPARTMENT 创始人长冈贤明的工作手记。作者提出了著名的「长效设计」概念,提倡「不生产」,不「造物」,而是对旧物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效用和意义。也许对于时尚爱好者来说,已经习惯于跟随潮流不断更新,但在如今这样一个消费社会中,不妨可以看看日本的设计师反抗这一趋势的实践,思考一下时尚和造物的关系,应该也能有所收获吧。
05/ 这些独立书店同样值得拜访
推荐人:
Xiao
Family Books
很喜欢位于洛杉矶的 Family ,它是一家看起来戏谑、轻松但内核严肃的书店。举例来说,四年前我在 Family 买过一本 Spector 出版社做的叫做《The Hobbyist》的杂志书,乍看起来里面就是各种年代的广告图片,但细读(有大量图片和文章)之后会发现本刊的出发点很巧妙:讨论了「闲暇活动中的你」是如何将「作为生产者的你」与「作为消费者的你」无缝衔接,从而打破剩余价值榨取机制的传统边界(工厂大门)—将其蔓延至公共/私人生活的细微角落。现在我们也代理了 Spector 出版社,《The Hobbyist》也可以在 postpost 看到。另外,书店门口墨西哥大叔推车卖的现切水果很好吃,加盐,柠檬水,辣椒粉。
推荐人:
李冠儒
Artwords Bookshop
位于伦敦东区的 Artwords Bookshop,以卖艺术类相关的书为主,也有杂志。这是一家非常小的书店,我们在那购买书觉得很方便,店员能够给予非常及时的帮助。
Soda
Soda
来自德国的书店 Soda,创始人是一对设计师。它本来在柏林、慕尼黑、杜塞尔多夫都有分店,但是去年年底,在柏林的店关门了。Soda 整体洁白的配色让出版物更像是画廊中的展品,大部分书籍都是正面朝着读者(而非书脊),更加深了这种「展览」的感受。
推荐人:
art book in China
木鸟漫画
木鸟漫画是一家预约制的漫画书店,引进许多国外优秀的独立漫画出版物。2020 年出版了木鸟通信小报,欢迎大家给他们投稿。
Printed Matter
Printed Matter
纽约的 Printed Matter 是全球艺术家书爱好者的「麦加」。这家由艺术家创办的书店成立已经超过 40 年了,店内收录有超过 5000 位艺术家 15000+ 本以书为媒介的创作。从 2005 年开始,PM 创办的纽约艺术书展也首开全球艺术书展的先河,是毋庸置疑的行业领袖。
推荐人:
小吴
Navitime
南洋堂(NANYODO)是位于神保町的一家建筑设计专业书店,可以算作是建筑专业人、爱好者的圣地了吧,他们低调的设计、丰富的书库、优质的书目以及用心的运营都是我们非常向往的,也是我们会为之努力的目标。
森冈书屋
森岡書店
每周只卖一本书,让书店空间变成画廊,可以将一本书从更丰富的维度呈现出来。店主也说自己想要打造一个实体社交网络空间,在一个小房间里,连接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也是我们想要追求的一点,在这样一个被虚拟空间逐渐主导的现实里,通过小小一块有内容、有温度的实体空间,将相关领域的学者、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媒体人、出版人,编辑等等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专业社群网络,这里可以是深度交流场所,可以是合作生发地,可以是产品孵化器。
无论时代如何的进步, 独立出版单位与独立书店的最终型态如何,书籍与文化的环境永远是人类心灵智慧最终的媒介,满足了人们对「知」的诉求。
相关精彩推荐